著名监察御史张盛藻

时间:2024/5/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7/
张盛藻(~年),原名志绣,号春陔,字君素,湖北枝江董市镇老正街人。道光十二年(年)秀才,道光十七年(年)拔贡。朝考一等,钦点七品京官,任户部广东司主事,后升广西司员外郎。同治二年(年)至同治三年(年)任都察院江南道监察御史,署礼科给事中,改吏科。同治三年(年)以后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同治六年(年)请假回乡探亲。游历河北、山东、江苏名胜后回家乡董市镇,约在此后改建金盆山寺看山阁,乘船溯江而上,经宜都清江口至宜昌游历。又顺江而下经石首、仙桃至武昌、天门游历。同治九年(年),至当阳、远安、西陵峡游历。同治十年(年),至安陆、随州、宜昌游历。同治十一年(年)乘轮船至南京,至十三年(年)在曾国藩创办的金陵书局供职。光绪元年(年)春,任四川道監察御史。光绪二年(年)秋至光绪七年(年)七月任温州知府,濒海多盗,自然灾害频繁,盛藻励精求治,属境宴然。旋引疾,遍游浙东名山水始归。光绪七年(年)辞官退休。光绪八年(年)退休归里。光绪二十二年(年)去世,享年78岁。著有《笠杖集》、《雁荡纪游诗》、《倦圃石记》。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年1月20日),成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同时,恭亲王奕訢等主政者根据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和开明派官员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的建议,在总理衙门之下设置一个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聘请西方学人担任“教习”,教导八旗子弟学习“西文”乃至“西艺”,以便今后与西方列强交往时“不受人欺蒙”。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年12月11日),恭亲王奕訢上奏提议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拟“招取满汉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延聘西人教习,以为自强之计”。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年1月28日),奕訢等要求朝廷明发谕旨,“请翰林院、庶吉士等官入同文馆学习天文、算学,并推广招收进士出身之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奕訢的这些提议,招致保守派由此联合向同文馆发难。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九日(年3月5日),时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的张盛藻上疏《奏天文算学无庸招集正途折》奏称:天文、算法,应当责成钦天监招考聪慧青年天文生、算学生去学习,并与西方科技相检验;造船、造枪制造工作,宜责成工部挑选技术高的工匠和聪明的兵士进行研制,传授技术。不必要用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员到同文馆学习西方技能,师法夷裔。认为如果让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员到同文馆学习天文算学,是提倡“重名利而轻气节”,如此一来是要提倡“学机巧而入歧途”。只要臣民有了气节,“以之御灾而灾可平,以之御寇而寇可灭”。据李岳霖《春冰室野乘》记载,张盛藻的这份奏章“都下一时传诵,以为至论”,如他的诗描写“一朝封事达明光,浪得虚名满帝乡”。但后果很严重,以致同文馆招生“竟无一人肯入馆者”。慈禧太后看过奏折,谕旨内阁:“朝廷设立同文馆,取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说学习天文数学,“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借西法来图强,不是不要孔孟之道而使人误入歧途。张盛藻的奏折反对奕訢推动洋务运动,引爆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论战,并因此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因此,凡论及此事,都要提到他。一般认为张盛藻是保守派,如其奏章所言,他并没有完全反对推行洋务,他出于爱国之心,只是“职臣献纳”,“惟念此举于士习人心大有关系,可否饬令在廷诸臣悉心妥议”,希望将这问题提出来公开讨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分专业,不要一概将通过科举考试文职人员都去转行。他的一生际遇表明,他的思想有深刻的旧时代印记,但他不是固执己见的保守派,他与洋务运动的群体多有深厚友谊,时有书信和唱和诗作。张盛藻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曾国藩,如其诗“知己相从逾十载”,曾国藩赠给他“树立甚宏达,结交多老苍”的楹联。曾国藩去世后,他为其遗像写了怀念的诗。另有洋务运动著名人物梅启照及洋务派群体李星沅、张之万、王定安等,都有多年交谊。特别是在温州任职期间,温州正式被开辟为商埠,商业渐见繁荣。英税务司在温州建立海关,后在关内设邮政处,兼办内部邮递业务。从此,温州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埠。外籍舰船进入温州港。英、奥、日三国在温州设立领事馆。大批商人、传教士陆续涌入温州。同年,教会开办一所女书院,后改名为育德学堂。英籍传教士曹雅直医院。这些先进的“西风”,使他不得不改变传统观念。光绪七年(年)四月上谕:命闽浙总督兼署福州将军何璟和浙江巡抚加兵部尚书衔谭钟麟对温州府知府张盛藻“悉心察看”,“如竟不能胜任”,即行据实上奏,“毋稍迁就”。虽然这是考察任用官员的惯例,顽固派著名人物谭钟麟是考察他的人之一,可以理解其中的含义。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张盛藻选择了《轮船行》,他的家庭教育肯定走出了科举正途的圈子,他的后裔既有青史留名的从政杰出人物,也有闻名中外的杰出科技英才,这些都是很好的明证。张盛藻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文笔极好。张盛藻的诗集《笠杖集》,共收诗首,始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年),终于光绪十九年(公元年),按照游历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编辑。自记“北陟盘山,南跻祝融,西入巫峡,东泛吴越,笠杖所经,辄记以诗”。游记诗如写意画,简单勾勒,风景如面。他的诗也体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如“但期边域靖,何惜在田园”;他为久旱不安,“入冬见三白,来牟差可恃”;他为岁暮严寒心忧,“最怜比户饥寒者,何计能教渴望纾”。张盛藻爱国爱家乡,忧国忧民,寄托情谊,赞美大好河山和田园生活。他的诗除传统技法如动静虚实、托物言志、拟人等运用纯熟外,还喜欢写一般人觉得难度较大的的回文诗和集句诗、嵌字诗,擅长自由体创作。他的诗作入选徐世昌主编的清诗总集《晚晴簃诗汇》,有的入选清代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的《石钟山志》,他的《笠杖集》被美国哈佛大学收藏,并在年作了数字化处理。张盛藻存世的散文仅有两篇游记、两篇奏疏、两篇墓志铭、两篇寿序、一篇书序、两封书信。他的游记《三雁纪游》入选光绪年间著名学人王锡祺的大型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年,台湾广文书局将《三雁纪游》中的《南雁荡纪游》《中雁荡纪游》分别出版。近年,大型丛书《荆楚全书》已将他的《笠杖集》《三雁纪游》收录其中。张盛藻对于清代“红学”著作的传播,长期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治十一年(年)至十三年(年),张盛藻在曾国藩创办的金陵书局供职期间,刊行了一批“红学”著作。目前国家图书馆所收藏的王希廉的七部红学著作,注明系据同治十三年(年)“枝江张盛藻”的抄本重刊。清代红学评点三大家之一王希廉的《石头记评赞》,咸丰年间一度毁于兵燹,虽然他的评语是所有《红楼梦》评点中传播最广的一家,但民间已经很少见到原书了。同治十三年,金陵吴耀年因为得到张盛藻的抄本,经过重刊才得以继续流传。张盛藻所藏抄本,抄自他同治年间做御史时在北京琉璃厂书肆淘书所见。此外,他还收藏了清代珍贵戏曲文献《梅花梦传奇》,使得此书得以刊刻问世。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介绍过此书,年,作者从手稿《梅花梦传奇》的署名里发现《品花宝鉴》作者陈森误为陈森书;后来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中再次提到有两种《梅花梦》传奇,信中说,“上月得石印传奇《梅花梦》一部两本,为毗陵陈森所作,此人亦即作《品花宝鉴》者,此外又有木刻《梅花梦传奇》,似张姓者(作者张道)所为,非一书也。”。同名书有三种,后两种比陈森所作出版较晚。今藏国家图书馆馆石印本《梅花梦传奇》所据底本即是张盛藻收藏的稿本,首页有张盛藻的题字,书后近末页处有张盛藻的跋。张盛藏收藏古书数千册,他在京城做御史时“四壁无长物,豪哉千卷书”,晚年归家后,“宦囊今不俭,插架五千书”,精美的书柜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毁。张盛藻还为别人的一些著述写序文或跋文,存世的有金陵名士薛时雨的《白门新柳记》、林鹗、林用霖父子《分疆录》、王维祺的《梅庵遗集》等。他的书法颇有特点,深受读者喜爱,《清代中叶馆阁名臣书札》《湖北名贤诗册》等都收有他的作品,不少作品至今仍然是拍卖行的抢手货。他在全国各地留下的题字题词张盛藻的题字题词现在已成了相关景区的重要看点,如莫愁湖苏合厢旁的四合院东北首墙壁内镶嵌的梁萧衍撰文、张盛藻行书、马锡祺同治十二年()勒石的诗碑。张盛藻光绪七年所题南雁荡仙姑洞“阄韵楼”匾额、仙姑洞旁的“镜屏石”上张盛藻题、郭钟岳(温州同知、张盛藻的朋友,当时同游)书的“洞天仙境”摩崖石刻;中雁荡玉虹洞中的“藏真坞”三字。温州平阳的灵护庙遗址(又名新罗庙、新罗太子庙、汇头庙)的张盛藻、郭钟岳和他的儿子张克萃当年的摩崖题字“光绪七年冬十月。此十八公之所居也。光绪七年十月,素道人、讷道人、钱头陀同游。梅仙先来”,证明了新罗庙后确有十八棵古松存在的说法,证明了此庙悠久的历史,为新罗太子的研究提供了间接证据。平阳另一景区钱仓山的镇山之宝“动静石”上有他当年的题名。温州人民公园内飞霞洞,是晚清至民国时期温州的一邑游赏之胜。不少名人雅士曾在此题诗题联,张盛藻即是其中一位。江苏金山寺妙高台,原有张盛藻的一块奇石,并有当时不少名士题咏该石的碑刻镶嵌于妙高台的墙壁上,年焚毁。现在唯一能看到的只有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曾门(曾国藩)四弟子”之一的张裕钊的《张春陔侍御仪征城中的异石甚佳,为赋此篇》一诗。该诗因被收入《晚晴簃诗汇》一书得以保存。此外,还在天津盘山、宜昌的西陵山等处有题名,但现在还是否存世不得而知,这些题字题词现在已成了相关景区的重要看点。张盛藻还建台阁,立庙碑,为后人研究地方史留下了重要的线索。在北京期间,在陶然亭锦秋墩南坡上筑“香冢”(又名蝴蝶冢),立隶书《香冢铭》碑,北京图书馆藏有香冢、鹦鹉冢碑拓片,碑阳铭文“香冢”,两字为篆书。碑阴铭文:“浩浩劫,茫茫愁。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烟痕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以上为隶书。后有“题香冢碑阴”5个行书小字。其后有行书七绝一首,诗云:“飘零风雨可怜生,香梦迷离绿满汀,落尽夭桃与秾李,不堪重读瘗花铭。”因碑阴铭文中有“化作蝴蝶”,该冢又被叫做“蝴蝶冢”。香冢附近原还有一鹦鹉冢及碑。《香冢铭》的哀婉绝唱,凄美绝伦,成为陶然亭最引人兴致的“景点”,影响极大,清代著名学者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对张盛藻作了多次续写。民国以来谈及此碑者更多,当代金庸将《香冢铭》假借成了他的《书剑恩仇录》中的主人公陈家洛的作品,阅读者更是不计其数,只是人们大多不知道张盛藻才是那首铭文的真正作者。多以为是情爱之作,据震钧(~)《天咫偶闻·卷七》记述:“相传香冢为张春陔侍御瘗文稿处;冢则谏草也。”按照这种说法,张盛藻给皇帝上过许多奏折,但均杳无回音,只好将那些谏稿、诗文等一起葬入地下,并写了这样一篇碑文以掩饰,一腔忠愤,方可当此碧血,而托之灵禽,寄之芳草,亦是楚辞遗意。香冢碑铭文有“一缕烟痕无断绝”之句,可证焚烧书稿之说。据光绪六年《荆州府志》记载:“金盆山寺在董市后湖,四面平衍,中起一峰,相传为邑人累土而成,山顶向有关神殿(创建未详何时)、蟠桃宫……右有露台,左有看山阁,邑人张盛藻改建。”东瓯王庙是温州的一个重要寺庙,据光绪《永嘉县志》记载:“秀水朱彝尊撰,原碑佚,光绪三年知府张盛藻补书,重立在庙门左。”年4月,在东瓯王庙重建工地发现了张盛藻补书的《东瓯王庙碑记》碑,证明光绪《永嘉县志》所载不误。张盛藻对科技有一定的兴趣,勤于钻研。中国古代早于算盘之前的重要计算工具算筹,后人多已不会掌握运用。他为古代著名科学家郑复光(中国最早一台测天望远镜的制造者)复制了算筹,郑复光的后人在出版郑复光的著名学术著作《筹算说略》时记载:“先曾祖列算时并制有黄杨算筹一匣,在立方筹背,时有题识文曰:‘道光乙巳冬十月丹阳张盛藻手制。’计筹四十七根,除立方、平方两筹外,实为四十五根,每根算数两占分写,故一筹可作两筹之用,此与方中‘补作筹法’一节所说正相符合。”这说明张盛藻是在掌握其用法之后复制的,不是简单的依样复制。张盛藻制作的拐杖也引人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