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崮事石崇崮下硝烟起,黑夜突围

时间:2023-4-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沂蒙山区到底有多少座崮,谁也数不清。不过有人说,海拔米左右而且有名可循的50余座崮中,海拔.6米的石崇崮是其中海拔最高的一个,它比著名的孟良崮还高30多米。

8月31日,记者来到沂水县院东头镇,一睹它的雄姿。

俯瞰石崇崮。

石崇崮坐落在沂南和沂水交界处。日暮黄昏,夕阳西下,遥看高高的石崇崮,立于高山之巅,崖陡壁直,峻拔高耸,其上被茂密的山林覆盖,泼洒着油画般厚重的色彩。深吸一口,空气清凉,直沁心脾,好一座绿色氧吧!

“这里有一种颜色最厚重、最深沉,那便是永不褪色的红。”陪同采访的院东头镇二级主任科员黄家国说。这里是沂蒙红嫂祖秀莲的故乡,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

西墙峪村由13个自然村组成,图为散布于大山中的村庄。

翻过石崇崮北侧的一道山梁,就是西墙峪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鲁中根据地中心,是抗日堡垒村,在村东先后发生了挡阳柱西山战斗、仙姑顶战斗,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山东纵队通讯中心、医院医疗所曾在此驻扎。—年,西墙峪这个只有多口人的小山村,先后救治、掩护过多名八路军伤病员,掩藏粮食3万多斤,因此被誉为“山纵的好后勤,抗战的铁营盘”。

“八路军在仙姑顶战斗突围时,是我父亲带着游击小组的队员,把他们带出了包围圈。”71岁的张道庆是当年西墙峪游击小组组长张恒谦的儿子,说起当年的仙姑顶战斗,老人仍能娓娓道来。

71岁的张道庆是当年西墙峪游击小组组长张恒谦的儿子,说起当年的仙姑顶战斗,老人仍能娓娓道来。

年10月,日伪军纠集万余重兵,对沂蒙根据地实行拉网合围大扫荡。10月27日,敌军将山东军区后勤部、鲁中二军区、新起义的师一部及区中队、民兵、群众等余人,压缩在西墙峪东边的山沟里,此处距石崇崮只有2公里。

战斗持续到黄昏,形势变得十分严峻。除了两个主峰外,其余山头已全部被敌人占领,空中有敌机轮番轰炸扫射,山头有敌人的机枪火力交叉封锁。而当时被围的八路军多是非战斗部队,危急之下,已有人在焚烧文件、清理行装,准备同敌人殊死一战。

医院医疗所曾驻扎在西墙峪村,图为村红色记忆展馆中展示的当年医疗所所用的医疗器械。

“拼死也要突出重围,决不当敌人的俘虏!”经过精密研判,八路军在夜色和浓雾的掩护下,由熟悉地形的群众带领,从两峰之间的凹部突围出去。“这次突围,我们没费一枪一弹,没损一兵一卒,创造了一个巧妙突围的战例。”当年亲历战斗的抗大一分校上干大队代理副大队长韩斧、党支部书记司东初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他们就是从石崇崮下突围出去的。

如今,硝烟散去,惟留青山绿水,但石崇崮下,军民同心、鱼水情深的故事仍在流传。年,八路军侦察员郭伍士侦察敌情时身中5枪3刀,院东头镇桃棵子村村民祖秀莲冒着全家被杀的危险将他藏起,历尽艰辛救活了他,29天后,祖秀莲打听到在附近的村医院,就把他送了过去,继续疗伤。

郭伍士知恩图报,复员后并未返回山西老家,而是念念不忘给他第二次生命的沂蒙大娘。他挑起货担靠卖酒走遍沂蒙山区,历经8年终于找到救命恩人,认她为母并携妻小为她养老送终。

西墙峪村红色记忆展馆珍藏的当年医院医疗所的工作照片。

军民情深的故事不止这一个。在西墙峪村红色记忆展馆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八路军驻扎在西墙峪期间,村民除了给八路军筹措军粮,还要把筹措来的粮食分到各家各户藏起来。

有一年西墙峪春旱,粮食减产六成以上,老百姓靠挖野菜度饥荒。村民张道乾的大儿子只有六七岁,饿得都快走不动路了,哭着央求拿出一点军粮来熬粥喝。当时,张道乾家中藏有多斤军粮,但他含着泪说:“这些粮食是给八路军吃的,他们吃了才有劲打鬼子,咱就是再饿也不能动一粒粮食。”

在3年多的时间里,3万斤军粮没有出一丝差错。

夜幕降临,天上繁星点点,山中灯火隐约。走在山路上,遥望当年的战场,记者受到的震撼是强烈的:在沂蒙人民的支持下,革命队伍就是在这么艰难偏僻的地方从弱到强发展壮大,星星之火最终燎原。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郭杰刘晓续通讯员田宝宗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