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儿童常见病,据报道发病率为12%,其中90%为功能性便秘。遗传因素和饮食不合理是造成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主因。 在讲便秘之前,首先讲讲排便是如何进行的 排便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反射过程。当粪便从乙状结肠进入直肠达到一定的量之后,直肠开始扩张,内括约肌松弛,外括约肌收缩,这时粪便会压迫刺激直肠粘膜,通过神经传导回大脑,人就会产生想要排便的感觉。当这种感觉增加到一定程度,人就会有意识地增加腹压,放松肛门括约肌,从而使粪便排出。 那么宝宝的粪便怎样算正常? 1、胎粪:婴儿出生后10~12小时开始排出墨绿色、无臭、黏稠的胎便。生后最初3~4天,每天排胎粪4~5次 2、过渡性粪便:哺乳后排混合性粪便,棕绿色、稀薄、粘稠,可有奶块,见于生后4-7天 3、添加辅食前:母乳喂养为金黄色、均匀糊状,略带酸味,每日1-8次,平均2-4次。人工喂养为淡黄色、坚硬。乳儿粪便暴露在空气中可转变为绿色或棕色 4、添加辅食后:刚开始添加辅食,食物可能以原样排出,随着消化能力的增强,逐渐过渡到正常成形便,每日排便次数与摄入食物总量有关 对于正常饮食的儿童,可以用布里斯托大便分型来判断大便性状是否正常 我们不应以排便的间隔时间来作为便秘的主要判断依据,只有当排便费劲,和(或)大便干结才是便秘。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比较不容易产生粪便,因此民间有“攒肚”一说,笔者曾遇到过一个宝宝,最长3周不排便,腹不胀,胃口及睡眠正常,想排便时能够很快排出,质不干。各种治疗效果均不佳,当添加辅食吃白菜后排便频率自然增加。 长期便秘会有什么不良后果? 长期便秘会导致直肠张力越来越小,感应性越来越差,直肠容积越来越大,也就导致大便积聚越来越多,越来越粗,越来越难排泄。用力排便时,直肠肛门黏膜容易被干硬的大便划伤,产生疼痛,使宝宝对排便产生恐惧心理和精神压力,抵触排便,形成恶性循环。 关于应对便秘的3个误区 1、喝酸奶可以通便 很多人觉得酸奶里面有益生菌可以通便,但益生菌的存活条件很严苛,可能在酸奶出厂的时候就已经“死了”。而且有些宝宝可能会对益生菌过敏。 2、吃香蕉可以通便 自然熟透的香蕉确实可以通便,生的香蕉则刚好相反!为了便于保存和运输,市场上的香蕉大多都是经过催熟的,它所含的鞣酸具有很强的收敛作用,反而可能加重便秘。 相对于香蕉,火龙果的通便作用更强,其膳食纤维的含量可达到2~3%,其中的果胶、低聚糖能吸收肠道中的水分,促进大便的形成。里面黑色的小籽也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红心火龙果和白心火龙果在通便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异,但红心可能会比白心的含糖量更高,吃起来更甜,个别矿物质略高。 3、便秘用开塞露就可以了? 肛塞制剂,如开塞露以及灌肠只能临时使用,长期持续使用会形成依赖。 4、排便的坐姿 如果出现了功能性便秘,家长有哪些可以做的? 1、合理饮食,增加水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2、增加运动量 2、每天进行排便习惯训练 每天在规定的时间让宝宝坐在高度合适的便盆上,保持双膝水平略高于臀部,双足着地以便用力,并让宝宝学会排便用力,即呼气后屏气增加腹压来用力排便,集中精力反复训练,直至排出大便。时间一般选择在早晨睡醒后和晚餐后1小时左右,每次训练10分钟左右,每天2次,训练过程中需给予宝宝鼓励、奖励以及信心。 如果以上方法无效,也可以尝试小儿推拿。笔者长期使用小儿推拿治疗便秘,疗效颇佳,最快的有2例在推的过程中即解在裤子里。另有两例病程均2年余,排便频率一周一次,最长达10天一次,每次必须要使用开塞露才能解出,大便呈羊屎样,遍访名医,采用其它治疗方法效果均不佳。在调整饮食结构的基础上,每天连续推拿20余次,排便频率恢复至每日1次,后又巩固了一段时间,至今未见复发,排便频率恢复正常后身高也长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