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国际标准 儿童/青少年罗马诊断标准:年龄至少为4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每周发作至少1次,持续2个月以上,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 ①每周排便小于或等于2次; ②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 ③有大量粪便储留病史; ④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 ⑤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 ⑥大块粪便曾堵塞厕所管道病史; 除外先天性巨结肠、脊柱裂、脊柱畸形、内分泌及代谢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及消化系统病变等疾病。 中医诊断标准: (1)排便时间延长,超过3天或以上,粪便干燥坚硬,甚或成球块状; (2)重者排便困难,艰涩费力、排便不尽感,可伴腹部胀满,按之疼痛; (3)纳食减少,口有异味,舌苔黄燥,脉滑实; (4)除外肠道器质性疾病。 治疗方法: 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合四磨汤 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合乳果糖口服液 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结合推拿更好 针刺四缝穴:消毒四缝穴,后用一次性5号普通针头快速点刺患儿近侧指间关节横纹处深约1~3mm,以挤出2~5滴黄白色黏液或血液为度,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揩净,按压针孔至血止。每隔3日治疗1次,2次为一疗程。 先针刺四缝穴,后刺八髎穴 耳穴贴压:便秘点、大肠、脾、三焦、皮质下等 口服:保和丸 口服:麻子润肠丸 外敷:大黄、杏仁、木香捣烂外敷神阙穴;一味大黄末,酒调敷脐。 附录:推拿处方:(摘自杨娟娇硕士论文) 清胃经300次、清大肠300次、运土入水300次、掐揉板门300次、揉膊阳池1-3分钟、退六腑300次、腹部(顺时针摩腹3-5分钟,揉全腹1-3分钟,挪腹3-5遍,荡腹5-8遍,抄腹约1分钟)、揉脐并天枢1-2分钟、推下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3分钟;抱肚法6-9次。 具体穴位经络如下: (1)胃经:掌面,拇指第一掌骨桡侧,赤白肉际。清胃经:以拇指指腹置于第一掌骨桡侧,从上至下推。 (2)大肠经:食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一条直线。清大肠:由指根推向指尖。 (3)运土入水:用拇指或中指端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大鱼际、小天心、小鱼际运至小指根处。 (4)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或手掌大鱼际平面中点。掐揉板门: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掐板门,多揉3掐1。 (5)膊阳池:手背,一窝风上3寸许。掐揉膊阳池:用中指或拇指端揉,掐用拇指甲,多揉3掐1。 (6)六腑:前臂尺侧缘,肘横纹至腕横纹一条直线。退六腑:一手握其手腕,另一手食、中二指下推六腑。 (7)腹:整个腹部。摩腹:单掌置于腹部,以肚脐为圆心,肚脐至剑突下距离的2/3为半径做圆,顺时针摩腹。揉全腹:以单手全掌置于腹部回旋运动,边揉边缓缓在腹部移动。挪腹:双手握拳,两拳相对,分置于腹正中线两侧,以两拳垂直挤压腹部,并同时内旋,边挪边从上向下移动。荡腹:双掌重叠,横置于腹部,小鱼际着力,注意手掌斜向向下,操作时双掌同时先以掌根斜向45°将腹部推%0侧,再用手指从对侧将腹部推荡拨回,推过去与拨回交替进行并至下缓缓移动。ilk:小儿俯卧位,医者两手手掌从两侧抄入,两中指相对,约平脐平面,两手先轻轻托住腹部左右晃动,后节律性向上推顶,3或5轻1重,轻时腹不离手,重则将腹抛离两手,并迅速将两手抽离,任腹部自由落下。 (8)天枢:肚脐旁开2寸,左右各一。揉脐并天枢:以两拇指指腹分别置于两侧天枢穴点揉之,多3揉1点;也可一手中指揉肚脐,以食指和无名指揉天枢。 (9)七节骨:第4腰椎棘突至尾骨尖呈一条直线。推下七节骨:双手拇指指腹由第4腰椎棘突端推向尾骨端。 (10)龟尾:尾椎骨末端,但临床多取长强,即尾骨端下的凹陷中。揉龟尾:中指屈曲,指端扣于龟尾,行纪律性点揉。 (11)抱肚法:抱小儿同向坐于医生腿上,嘱患儿两手交叉置于头上,暴露胸胁和腹部。患儿后背紧贴医生前胸,医者两手从小儿腋下插入,环抱小儿,置于患儿胸前,两手掌重叠,掌心向后。施法时两手用力向后挤按,同时术者挺胸、挺腹,使小儿胸腹受到前后夹击。从胸部起分别挤压胸廓、脐以上脘腹和脐以下小腹至盆腔底部为一遍,操作6-9遍。对于功能性便秘的患儿重点抱小腹,大鱼际着力,手掌斜向下,逐渐加力至患儿的最大忍受度时,保持该力度,停留rs秒,然后重手法抱一次。其要点为从上至下逐一挤按;手背紧贴患儿胸壁,尽可能面积最大化;手掌向后与挺胸挺腹协调配合;挤按时间点必须在患儿呼气末,或啼哭声音发出时。挤压瞬间突然用力,产生胸腹部强烈震撼,但作用时间却非常短暂,以短促的时间来控制和避免运动幅度过大,这是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杜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