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便秘常识,您知多少

时间:2018-3-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婴幼儿便秘是一种常见病症,这是由于宝宝的消化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引起排便紊乱。而且原因很多,比如:由于生活规律改变、情绪抑郁、饮食因素、排便习惯不良、药物作用等因素所致的便秘,这种便秘属于「功能性便秘」。

这一类便秘经过调理可以痊愈;另一类为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便秘,这种便秘通过一般的调理是不能痊愈的,必须经外科手术矫治。但绝大多数的婴幼儿便秘都是功能性的。

1、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的一种现象,并不一定是间隔时间长短。

有的孩子间隔时间长,但他大便本身不干,排便并不困难,也可以接受。特别是小的婴幼儿,对母乳和其他食物吸收的很好,但是食物很细,所以他可能大便间隔时间长,但是不干,排便不困难,就不叫便秘。

两天、三天、四天甚至七天都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他排便间隔时间长,影响吃奶的话,我们就能需要给他干预让他排便,如果不影响吃奶的话,就不用特别干预。但是五天到七天排一次便的情况其实是很少见的。

2、引起婴幼儿便秘的原因

①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该排便时,孩子还在玩耍,抑制了便意,久之使肠道失去了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大便在肠内停留过久变得又干又硬;

②食物成分不当

食物中含多量蛋白质,而碳水化合物、纤维成分少,也容易造成便秘;

③肠管功能不正常

缺乏运动或患佝偻病、营养不良等都可使肠肌松弛,缺乏对粪便的推动力;

④其他因素如肛门裂、肛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等都可引起便秘。便秘的治疗首先查明便秘的原因,根据病因,采取治疗措施。改善饮食,训练排便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3、怎么判断宝宝是否便秘?

宝宝是否便秘,不能只依据排便频率为标准,而是要对宝宝大便的质和量进行总体观察,并且要看对孩子的健康状况有无影响。

每个孩子各自身体状况不同,因而每日正常排便次数也有差别,例如,完全食母乳的婴儿每日排便次数可能较多,用牛奶及其他代乳品喂养的婴儿则可能每日排便1次或2~3日1次,只要性状及量均正常,宝宝又无其他不适,就是正常的。

4、解决便秘的方法

①饮食调整:要足量饮水,包括食物中的水和果汁、均衡膳食,鼓励母乳喂养。多吃水果、蔬菜及粗粮。

②适当运动、训练排便的习惯:婴儿从3~4个月起就可以训练定时排便。因进食后肠蠕动加快,常会出现便意,故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到户外运动,顺时针按摩腹部、小儿肛门口可生理反射,促进排便。

③口服渗透性泻药:「乳果糖」适用于所有年龄,而「聚乙二醇」适用于8岁以上便秘患儿。如连续2个月有效,才可考虑减量,不能突然停用。减量维持可长达数月,以观察粪便的松软度和排便次数的变化,直至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④中药治疗: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中药可以适当应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尤其注意切忌滥用导泻药,常服这类药,会使肠壁活动依赖于药物,导致功能失调,便秘反而更加严重。

⑤益生菌治疗:合理使用益生菌如金双歧、乳酸菌素片,妈咪爱,整肠生,培菲康等,但也可以喝酸奶补充益生菌。

⑥必要时开塞露灌肠:如果持续3~6天未排便,可以用开塞露灌肠以解除粪便嵌塞,尽早恢复规律性、舒适性排便习惯。通便治疗结束后,即开始维持治疗,防止粪便再次蓄积。

5、婴幼儿便秘的预防

便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顽症,如果父母亲能懂得一些医学常识,给孩子合理的喂养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正确指导,相信孩子的便秘是可以治愈的。

①要让孩子每天按时坐盆排便,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多样化,少吃生冷食物,食量不能过少,食物不能过于精细,应富含纤维素。

③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精神上避免持续高度的紧张状态,尤其对学龄儿童来说,学习紧张,睡眠不足均可引起便秘。

④吃牛奶的小婴儿,可适当多加一些糖,还可加些米汤,同时可给桔汁、菜汤等以防大便过干、过硬造成便秘。

⑤避免长期使用引起便秘的药物如葡萄糖酸钙、碳酸钙及氢氧化铝等。

对婴幼儿来说,合理的食物搭配不仅可以预防便秘的发生,而且对便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食物中鱼、肉、蛋与谷物的比例要适当,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让孩子吃一些玉米面和米粉做成的食物。要训练小儿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

便秘的治疗是长期的,通常容易反复,医院诊治,应重视家庭教育和健康宣教,指导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重视非药物疗法的应用。同时应注意排除器质性便秘,如先天性巨结肠等。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看的好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