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品析五回下秦可卿兼美的

时间:2022-11-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秦可卿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她的完美使她成为了女人的标杆,具有一种符号性的象征意义。作者安排她是十二钗唯一一个生活在宁国府的人,宁国府的“宁”字暗示着“饱暖思淫欲”的意思。她位列第十二,起着总结性的作用。她姓秦,人所共知乃是“情”的谐音。她的父亲秦业,意味“以情造业”“情孽”;弟弟秦钟是“情种”的意思。熟悉《红楼梦》情节的读者都知道他们姐弟俩人在贾宝玉的情感启蒙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秦可卿的判诗还是判词比之其他人,都更少个人色彩,而具笼统的概括性。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在这首判诗里,可以看出主要的几个关键字无非是“情”、“淫”、“荣”、“宁”。在这里,情明指着秦可卿,以她的具体经历,即她与贾珍的特殊关系表明了作者对于情与淫之间的必然联系的认识。抛开道德批判,世俗间的男女关系也就是警幻仙姑所说:“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这是对秦可卿和贾珍的关系形成缘由的具体说明,也是对一切世俗男女关系的说明。

也就是说,秦可卿和贾珍之间是有感情的,但这份感情没有高出男女两性的世俗关系,没有什么高尚的情感升华。既没有像宝黛之间的精神上的默契;也没有,哪怕退而求其次,如宝钗对贾宝玉的“仕途经济”上的要求。这份情爱其实表现得无比直白,加之他们两个人本是子媳和公爹的关系,完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踩踏了世俗道德底线。

读者可以想见,贾珍肯定是主动的一方。其中她的丈夫贾蓉平常的行为,以及他与秦可卿之间夫妻的相处是否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秦可卿没有守住一个女人最后的社会道德底线。可结果呢,却由秦可卿一个女人承担了最直接的责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秦可卿的死,对贾珍、贾蓉来说反而是回避道德谴责的解脱。

通过对秦可卿和贾珍之间暧昧关系,秦可卿的病和自杀的或明或暗的描写,具体地揭露了在两性关系上,社会对男人和女人的要求的不公正。秦可卿是个特例,但也具有普遍的象征性。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社会原因,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男权的支持,对女性的压迫所造成的。

在这里,秦可卿就是一个被迫害的女人,她在贾府落日余晖里第一个死去。联系到她死后给王熙凤所托的梦,明示了贾府“树倒猢狲散”的最后结局;贾宝玉为听到她的死讯而吐血,暗示了金陵三十六钗的悲剧命运序幕的拉开。充分说明了秦可卿的象征意义。她的判词《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除了头一句是描写秦可卿自缢而死。剩下的可以说是写秦可卿,也可以说是写尽了人间的世情。所谓“敬”自然是指人世间的道德礼仪的虚伪;而“宁”则是人性阴暗面滋生的温床。而“情”不过是一个托词“更可恨者,自古以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

秦可卿一出场,作者就以贾母的立场作出了高度肯定的评价;后又以王熙凤与她关系的亲密表现她的非同一般;以贾宝玉梦游幻境得遇可卿直书她的特别。在她身上一切都亦真亦幻,关于她的病和死作者下笔闪烁其词,是因为有让世俗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存在。就是她与贾珍的特殊关系,剥离社会道德评判,单就男女两性而言,男欢女爱也许就是一切男女关系的原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警幻仙姑以兼美(可卿)来警醒贾宝玉的原因吧。

警幻仙姑在分辨了“烂淫”和“意淫”的区别之后,为了警醒贾宝玉而把自己的一个妹妹“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给他。是为了让贾宝玉明白“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然如此,何况尘世之情景哉?”此时,警幻仙姑就是赤裸裸地把男女之间的“情”简化为了“淫”。一切的过程和内容都归纳为男女的“阳台巫山之会”,才得出了“尚然如此”——不过如此而已的结论!这时就应该理解是作者在用文字和情节掩藏真实意图。因为,显然贾宝玉没有因此而“醒悟”,才展开了他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的见证。

贾宝玉对待闺中女儿们的情感,自然不是简单直接的男女之情。他发现的是她们“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当所有的男人都是如此无耻而又堕落时,那些深藏闺阁,只能附属与男人而不被允许多行一步,多说一句的女儿们却一个个清洁自爱,有胸怀、有见识、有才情、有能力——是天地精华所钟情的人上之人。

警幻仙姑因宁荣二公所托,要警贾宝玉之“痴顽”,而“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途”。在宁荣而公的认识里,什么是“迷人圈子”?什么是“正途”?从警幻的安排中看来,前者是指声色而言,后者自然是“经济之道”。如此说来,秦可卿就是声色的一个标志了。经世济国,自然是士人最高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红楼梦》中没有这样的人,或者,也是环境不允许吧!

秦可卿的悲剧,是没有得到尊重的人的悲剧,是那个扭曲的时代的悲剧。她在病中,承受着被世人唾弃的巨大痛苦和煎熬,自知必死才能解脱,一句“治得了病,治不了命。”说尽了内心几多酸楚、无奈与不甘。她的心境又何尝不是所有《红楼梦》中女儿们的心境!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